李世民却说:“骨肉相互残杀,是古往今来的大丑事。</p>
我诚然知道祸事即将来临,但我打算在祸事发动以后,再仗义讨伐他们,这不也是可以的吗!”</p>
尉迟恭道:“作为人之常情,有谁能够舍得死去!</p>
现在我们誓死拥戴大王,这是上天所授。</p>
祸患的机括就要发动,大王却仍旧态度安然,不为此事担忧。</p>
即使大王把自己看得很轻,又怎么对得起宗庙社稷呢!</p>
如果大王不肯采用我的主张,我就准备逃身荒野了。</p>
我是不能够留在大王身边,拱手任人宰割的!”</p>
长孙无忌也对李世民说道:“如果大王不肯听从尉迟敬德的主张,事情现在便没有指望了。</p>
尉迟敬德等人肯定不会再追随大王,我也应当跟着他们离开大王,不能够再事奉大王了!”</p>
“你们,你们......唉!”李世民秃废地座了下来,满是无奈地说道。</p>
“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p>
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尉迟恭说道。</p>
这已经是最后的劝谏了,李世民一时间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了。</p>
这一步踏出,就彻底没有回头路了。</p>
但是想到要是自己身死,不管是自己的妻子还是儿女都将身处危局之中。</p>
太子仁厚,可能还会放过他们,但是李元吉是绝对不会放过的。</p>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中一震,哪怕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妻子儿女自己也不能输</p>
于是说道:“既然事情已经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本王也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就按你们说的办吧!”.</p>
到了最后,幕僚们为了坚定李世民的信心,说道:“齐王凶恶乖张,是终究不愿意事奉自己的兄长的。</p>
近来听说护军薛实曾经对齐王说:‘大王的名字,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唐字,看来大王终究是要主持大唐的祭祀的。’</p>
齐王欢喜地说:‘只要能够除去秦王,捉拿太子就易如反掌了。’</p>
李元吉与太子谋划作乱还没有成功,就已经有了捉拿太子的心思。</p>
作乱的心思没个满足,又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p>
假使这两个人如愿以偿了,恐怕天下就不再归大唐所有。</p>
凭着大王的贤能,捉拿这两个人就像拾取地上的草芥一般容易,怎么能够为了信守平常人的节操,而忘记了国家大计呢!”</p>
大家又道:“大王以舜为何如人?”</p>
李世民回答:“圣人也。”</p>
“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是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盖所存者大故也。”</p>
这是用舜的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心存高志,来激励李世民。</p>
到了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李世民心里还是没底,于是令人来卜算凶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