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书客网 > 2003:从外贸开始 > 第941章 用最小的资本,撬动最大的资源。

第941章 用最小的资本,撬动最大的资源。

第941章 用最小的资本,撬动最大的资源。

四月末,尉来旗下的核心零部件供应机制正式从准时制转为安全库存模式,紧接着这一项机制又在包括橙子集团以及闪驰集团还有魅族手机三大公司里正式推广。

内部机制的变化,带来的是公司内部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随着最重要的供应链变革的同时,尉来内部的变化是非常的明显的,首先是为了保障物流运输的稳定,尉来在山城以及郑市建立了全新的战略中转仓。

另外,尉来还出人意料之外跟中欧班列签约,在保留海运的同时,增加了铁路运输,这举动着实是让外界看不懂,因为相较于海运,铁路运输的成本要高很多。

正常情况下,中欧班列一个40HQ集装箱的运费大致在4000至8000美刀左右,而海运则只需要1500美刀至3500美刀,以山城至杜伊斯堡为例,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是海运的两到三倍。

除了增加铁路运输之外,在空运方面尉来也做了不少的布局,建立了自己的空运白名单,但是在运输板块保障安全的同时,也给尉来增加了巨大的成本。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ZZ投机,因为就在这个月的4月2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帝都成功举行,来自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名外宾参加,开启了一带一路的新阶段。

而尉来签订中欧专列合作,正是在一带一路大会之后的第二个工作日。

“争议肯定是有,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理由嘛,保障供应链与运输安全是我们今后的重中之重,董事会有说辞就让他们说去吧。”

尉来的董事会里,不是没有其他的声音,檀锦程这种对于“安全”方面改造的作法,出发点股东们可能会理解,但是增加的成本,降低的利润他们同样也有看法。

既要又要,这就是资本的态度,对这种态度檀锦程是懒得搭理的,反正无论是从股份还是董事会人员上,他都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这种涉及到公司经营层面的,资本方可以发表意见,但是听不听就是他的事儿了。

所有的改变都是有成本,且需要伤害一部分人利益的,但为了媒体做准备,檀锦程以及他的企业不得不这么做。

在搞定供应链体系改革之后,檀老板又着手对生产线进行改造,这次接过任务的是负责生产的制造部经理张永,这也让公司高层调侃老板是逮着这对夫妻薅羊毛。

工厂的改造是目前看起来无用的防疫工业化改造,焊装车间改成了负压通风系统,这是目前全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防疫标准,另外开始储备可替换的模块化生产线。

这种模块式的生产线,是借鉴了大众MEB平台产线,切换仅仅只需要72小时,另外就是培训三分之一员工掌握跨工序操作,一系列的改造,多多少少会影响一些尉来现有的生产计划。

但是跟老婆相比,接触檀锦程时间更长的张利显然要更了解这位老板,把各项工作都做得近乎完美,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对生产线一步步的改造。

最近一段时间的张利,几乎都是泡在车间,哪怕是跟同在一家公司工作的老婆都很少有碰面的机会。

没办法,老板只给了他八个月的时间,2020年一月份之前必须要改造完成,这个时间已经非常的紧张了,另外老板还提到了产能的弹性方案。

像是预留夜间生产波次,尉来之前实行的是24小时两班倒的制度,基层员工的工作强度是比较高的,这次改造过程中,某些部门开始试行三班倒的机制。

一方面是为了让员工多一些休息时间,二则也是目前尉来正在扩招,对于基层员工的扩招也在计划当中,不过这么做肯定会影响一些基层员工的收入。

跟基层长期接触过的檀锦程知道,休息以及提升固然重要,但是实打实的收入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有时候大家并不是讨厌内卷,而是内卷跟自己的收入不匹配。

尉来基层员工12小时的工作制,但高于整体行业近30%的收入,以及包括社保,住宿,解决家属工作还有小孩读书等等非常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让基层员工没有了后顾之忧。

改为三班倒之后,员工收入受影响,这一点不可避免,管理层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不过由于只是部分生产部门,管理层给出的的意见是鼓励这些员工去学习掌握跨工序操作。

能够适应多道工序,也就意味着可以在不同的生产线上轮岗,想要增加收入就比较简单了。

“三家吗?”

尉来在改造,檀锦程本人也没闲着,最近他除了在各大生产园区之间视察之外,还与园区所在的地方ZF签订电力保障协议,夏天快到了,浙省最近几年用电还是挺紧张的。

拿甬城以及北仓来说,前几年经常拉闸限电,尉来是区里的重点企业,在电力供应方面肯定是优先级的,但要说没影响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过好在尉来对工厂进行改造,不少工厂屋顶都装了太阳能,能够给工厂实现部分供电,给自己还有区里解决了不少的麻烦。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檀锦程还是想给企业增加一些保险。

不过,除了这些,他最近最多关注的事儿还是想收购一家从事包括一次性手套,口罩等业务的个人医护公司,他记得迪子当年把部分生产线改造成了口罩生产线,提供了大量的口罩供应。

虽然迪子经常被各种黑,迪子工厂也因为待遇问题被各种吐槽,但是如果从社会以及企业层面来说,船夫哥的格局还是挺大的,牺牲产能改造口罩生产线。

还有就是在芯片危机的时候,有自己半导体公司的迪子慷慨的向同行借芯片。

没错,就是借,而不是高价出售。

这个还真是没得黑;当然,这么做也给包括船夫哥以及迪子都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口罩干到全球第一,给迪子带来了不少的收益。

作为国内的头部企业,尉来在这种事儿上同样也是不甘人后。

不过,檀锦程并不想像BYD这样改造生产线,因为这玩意儿虽然收益不少,但多多少少还是会影响一些产能的,另外改造也是需要时间与时机的。

总不能现在去改造吧?那就不是股东不理解的问题了,股东只当你是有病了。

因此檀锦程的想法是收购这么一家公司,到时候加大产能为社会提供供应就可以了,除了企业层面的应对,个人层面的应对同样也是非常的重要。

首当其冲肯定是这些基础的医护设备,这是个人家庭最有用,也是最具性价比的。

“是啊,目前来说这三家是最合适的,不过篮帆的话应该是最次的选择了。”

巨量引擎这几年在二级市场增加了对于医疗股的持有力度,不过这玩意儿还真不是檀锦程指导的,而是成林峰主导之下的结果,医疗投资的大热,让成林峰关注起这个赛道。

尤其是创新药方面,这几年搞得很是红火,巨量引擎的二级投资部门也适时的成立了两家面向医疗投资的基金。

只不过,年初老板让他们收集个人医护业务的公司,寻求收购机会着实让他们有些摸不着头脑;无他,这玩意儿利益太低了,目前在A股市场也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

“说说理由。”

黄鸣给的三家公司分别是英柯,篮帆以及稳建医疗,前两家是上市公司,稳建医疗还没有上市,不过估值却是最高的。

“篮帆虽然创始人的持股比例更低,有利于收购,但是他的战略重心是做高端医疗器械,重心不在个人医护这方面,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收购目的话,这家公司不太适合。”

“另外就是这家公司的协同性是比较低的,市值也有60亿元左右,不怎么划算。”

“相比之下,英柯虽然创始人持股比例超过了41%,但是从我们收购目的角度来看,这家公司反而是最合适的;当然,最主要的是它足够便宜。”

2017年上市的英柯,创始人目前的持股比较是41.57%,对公司的控股权把握得比较牢,但是目前这家市值30亿元左右的上市公司,应该是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艰难时刻。

一季度英柯营收不到5亿元,净利润3000万元出头,整个2018年的营收也只有18.93亿元,净利润方面是1.79亿元,当然最关键的是英柯的毛利率仅仅只有25%,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创业板上市的这家医疗器械公司,在A股可以算是籍籍无名之辈,主营业务一般般,股价也低迷。

要是从买股票的角度来看,这家公就是鸡肋一般的存在,成林峰在选择持仓的时候都不太想配置这么一家公司,不过既然老板想收购这类公司。

因此不管是英柯还是篮帆,甚至是其他有相关业务的医疗公司,他都通通搞了点儿,只不过在持仓当中的占比是比较低的。

“30亿的市值,你想买多少啊,买个3亿就持有10%了。”

而另一家公司,稳建医疗目前虽然没有上市,但是却有上市计划,按照黄鸣得到的消息,目前的稳建医疗已经有冲刺上市的计划了,他们计划在2020年下半年登陆A股。

在一家创始人股权高度集中,并且有冲刺上市计划的公司,想要收购所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目前的稳建医疗整体估值是100亿元,2019年预计全年营收在40亿元,净利润在5亿元左右。

“非上市公司的收购,搞定创始人以及大股东,其实就什么都搞定了,但是100亿再加上溢价那就太贵,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全年营收预期40亿的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已经是不小了,又是冲刺上市的前期,这时候你说要去收购它,哪怕溢价500%估计老板都不答应。

按照正常的节奏,这么一家经营正常,营收跟净利润都非常优秀的公司,上市第一年涨个三倍是不过分的吧?那也是300亿的市值。

没有哪家公司的老板会这么的短视,股东们也不会答应。

“这么看来收购英柯医疗就是最优的选择喽?”

换位思考,是他的话也不可能放弃正在冲刺上市的一家公司,只需要等个一两年,那财富值可不是现在能比的。

推荐阅读: 噩梦使徒 重生1977大时代 红龙有仙术 骑士与魔杖 末世第一狠人 高武末世:从不修炼开始变强 仙子,你自己上来吧! 巫师血脉 同时穿越:从回归主神空间开始 三国:我不是曹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