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书客网 > 大明世祖 > 第五十二章立规矩

第五十二章立规矩

作为太子,朱存渠在辽东实习期间,是必须十天一信,让皇帝知道自己干嘛,做了什么。</p>

主动汇报,就是为了能够在皇帝心中留下印象,不至于长期逗留沉阳而被遗忘。</p>

有时候,朱存渠也是愤愤不平。</p>

大明三百载,从未有过像他一样憋屈的太子。</p>

三百来字述说结束后,他才缓了口气。</p>

打开从北京来的皇帝私信,其言语:</p>

辽东等地盛产玉米,小麦粮食等,供应京城两三百万石,但却只能温饱……</p>

“甘蔗可乎?茶可乎?棉花可乎?尔在民间,要一一探问,深解民情,农富则民安,大明江山自然就千秋万载了……”</p>

看完书信,他脚下的碳炉都有些凉了。</p>

父皇这是与他感同身受,想到一块去了。</p>

他立马将刚才书写的信揉成一团,重新摊开纸,斟酌起来。</p>

“罢了,明日去探访一番,整日里待在官衙之中,哪有什么思路?”</p>

“爷,母后来信,让咱们过年回去。”</p>

太子妃过来,说服地走过来,低声道。</p>

“也行。”朱存渠心中一动。</p>

他忽然想起,自己之前碰到一个乡间野医,人家言语在北地,天寒地冻的影响生育。</p>

尤其是南人北上,水土不服。</p>

回趟北京,兴许就能种上。</p>

“你收拾一番,过两日咱们就回京城。”</p>

朱存渠握了下其玉手,吩咐起来。</p>

夜间,其宿妾室刘氏。</p>

思量着辽东的农事,他一大早就去往民间,察农事之利。</p>

“喝了吧!”</p>

太子妃端坐着,柔声细语道。</p>

“是!”轻应一声,刘氏望着着黄黑色的汤,不由得捏着鼻子灌下。</p>

“放心,我体谅妹妹,已经加了白糖了。”</p>

太子妃这才露出了笑容,然后拉着其手,解释道:“等再过一年半载,到时候我就放任了,妹妹到时候定然得到照顾。”</p>

说着,拉着其坐下,太子妃这才继续安抚道:“听说妹妹家中有一幼弟?”</p>

“是的。”刘氏知晓这是送好处了,低声回道:“他不爱读书,喜欢卖弄刀枪。”</p>

“这般,若是武秀才不好考,就去演武堂,到时候去往侍卫司,还是从军,都是极为方便的。”</p>

刘氏心头一惊,演武堂是勋贵和军中武官进修之地,普通的武进士也要入内。</p>

一旦加入,虽然比不了武进士出来就是正七品的二等侍卫,但正八品的三等侍卫也是许多人可望不可求的。</p>

其一旦外放,在地方是巡防营营正,在京营、边军,则副队正。</p>

普通人家根本就无法企及,但对于太子妃来说,不过是随手之间。</p>

去除太子妃的身份,其还是东昌侯曾英之女,属于顶尖的权贵身份,演武堂的一个名额算什么?</p>

“谢娘娘恩典。”</p>

“在宫外,叫我夫人吧!”</p>

太子妃轻笑道。</p>

待刘氏出去,太子妃才叹了口气。</p>

“太子成婚近两载,要是还无所出,怕是母后都饶不了我了……”</p>

“您是说这次回京?”</p>

一旁伺候的老宫女眉头一蹙:“娘娘,您是说兴师问罪?”</p>

“自然如此。”</p>

太子妃双目无神道:“东厂在宫中的眼线那么多,父皇和母后哪里不清楚。”</p>

“之前还可以说是求取嫡子,如今怕是挨不过去了,太子虽然地位稳固,但子嗣却也重要。”</p>

“罢了罢了,待过完年,我就放任吧!”</p>

“娘娘,到时候又到辽东,皇后可管不着……”宫女轻声道。</p>

太子妃神色一动,有些犹豫。</p>

但最终,她还是坚定了信心:“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其实我的儿子不是长子,位置却怎么也逃不了。”</p>

这般,出城三十里的太子朱存渠,则来到了一处村落。</p>

村子并不到,只有百八十户人家,孩童不惧寒冷,在雪地里玩耍嬉戏。</p>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座座用秸秆堆成的小山,他们是百姓冬日取暖的主要燃料。</p>

当然了,由于辽东人口稀疏,故而残留着一些树林,足以让普通人捡拾到过动的木材。</p>

而不像关内,但凡是城池和村落周边,只是光秃秃的,枯草都没。</p>

面对路过的公子哥,村子里都很热情,招待的吃食颇为上乘。</p>

村长家,一锅小鸡炖蘑孤,腌咸菜,以及一壶酒。</p>

“这是上好的玉米酒。”</p>

村长笑着上了炕,指着黄澄澄的酒水道:“城里的人都喜欢喝米酒,咱们乡下只能玉米来酿酒,味道也还行。”</p>

朱存渠饮了一口,味道粗劣,自然比不上精粮酿的酒水。</p>

但对于乡间来说,这农家腊酒,再浑浊也是极好的,毕竟不要钱。</p>

“老丈,咱们村里除了种玉米,还种什么?”</p>

“像那地瓜(番薯)也种,麦子也种,还有些水浇地种稻米嘞,稻子价钱高——”</p>

老人絮叨着,喝了两口酒,就怎么也止不住。</p>

玉米不择地,喜温,故而在辽东种的颇多,产量也能达到三百斤左右,四百斤是顶点了。</p>

而乡野之所以喜欢玉米,最大的原因则是秸秆。</p>

其秸秆,可以作为饲料喂牛,还可以作燃料,取暖煮饭。</p>

无论是小麦还是稻谷,其秸秆比玉米实在是小太多了。</p>

“我跟你说,咱买不起牛,就弄了两头猪,平日里用一些泔水和棒子、杆子混着喂,长得肥肥壮壮的……”</p>

老丈得意地说着,最后非得要带朱存渠去看猪。</p>

朱谊渠哭笑不得。</p>

在辽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以至百姓们负担较轻,能够勉强温饱了,甚至可以养猪。</p>

这是关内百姓不可想象的。</p>

即使一年一收,但辽东近两百万人,能够存留大量的余粮。</p>

而粮食,可以酿酒。</p>

“关外多酿一斤酒,关内就能多一斤粮食。”</p>

朱存渠眼眸一亮,想到了辽东富民的方法了。</p>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p>

甚至,他想到更深一层,他可以派人开设酒场,凭借着太子的背景和人脉,赚钱岂不太容易?</p>

太子府的花销,虽然都是内帑一应买单,但谁都想拥有私房钱。</p>

这样一来无论是干什么,就会特别的方便。</p>

……</p>

“太子爷回来了——”</p>

从陆路走了半个月,太子一家从辽东回到了京城。</p>

对于消失多日的太子,朝野上下可谓是盼之已久。</p>

内阁八部的高官们对于太子妃去处,自然是清楚的,但广大的中下层官吏,却是一知半解,只是知晓太子去历练了。</p>

如今太子刚回到爱戴他的京城,东宫就有数不清的车马停靠,诰命夫人们排成队求见太子妃。</p>

皇帝一如既往地接见了这位第三子,大明未来的接班人。</p>

多日未见,他心中萦绕着一丝想念,但其又归来,皇帝心中又了一丝别扭。</p>

瞅着太子成熟的脸蛋,似乎是北方割化成的样子,粗糙了许多,同时也代表着能力的提升。</p>

这时,他心中一笑,这是权力欲在作祟啊!</p>

推荐阅读: 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 御天 从离婚开始的文娱 摄政大明 我是如何当神豪的 离婚后的我开始转运了 娇华 国潮1980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我从末世开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