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书客网 > 大明世祖 > 第五十四章洗冤录

第五十四章洗冤录

来到公主府时,朱静甚至能感觉到身边的官吏们腿脚在颤抖。</p>

普通的士兵没什么事,他们这些做官的就倒霉了。</p>

坤宁长公主,在前朝崇祯年间封为坤兴公主,伪清顺治年间改为长平公主,待至绍武年,皇帝以坤兴不吉利,故而又赐封为坤宁公主。</p>

前一阵子又加封为长公主,位列宗室公主之首。</p>

其夫周世显为宗人府左宗正,在宗室勋贵中名声显赫。</p>

其子周昭蒙其恩荫,为灵寿伯,平白无故的获得世爵,不知羡煞了多少人。</p>

原本周府的名头自然被那长公主府所压制。</p>

不止那些手下,就连作为伯爵的朱静,也感觉到一丝微凉,心中烦躁。</p>

巡警总厅初建,如此重任几乎能将其压垮。</p>

“朱伯爷有礼!”</p>

“周伯爷客气了!”</p>

周昭脸上堆着一丝笑容,但却怎么也掩盖不了内里的慌乱。</p>

虽然他家背负偌大的名头,但对于朱谊这位皇帝宠臣,京城重臣,也不得不低头。</p>

“何物丢却了?”</p>

两人几乎并肩而行,但周昭落后半步,低着头,苦笑道:“是御赐的一件葫芦瓶,五彩描金样式巴掌小,有两节,听说是景德镇在绍武十六年,特地烧制的一批……”</p>

“我知道了。”</p>

朱静眉头一蹙:“陛下最爱把玩这种小巧玲珑的,还串了个绳系在腰间,说什么葫芦娃一类的。”</p>

“似乎寓意着多子多福吧。”</p>

“那玩意好像只有八个。”</p>

“没错。”周昭忽然挺起胸膛,骄傲道:“当初陛下念及宣国公(朱勐)、安国公(李继祖)、毅国公(李经武)三位潜邸旧臣,故而各赐予一柄。”</p>

“宣国公得一红衣娃娃,头顶公葫芦;安国公是橘衣,毅国公是黄衣。”</p>

“我家得的是绿衣娃娃。”</p>

“没错。”朱静点头:“陛下日常把玩的,好像是个白衣的娃娃。”</p>

“这东西可金贵着呢!”</p>

“是啊!”周昭脸色立马垮下:“天底下只有八个,而且还是御赐之物,就在我家丢了……”</p>

“麻烦了!”</p>

朱静眉头紧锁,心中涌现一股浓浓的苦涩。</p>

这可是直达天听的东西。</p>

桉子要是破了,对别人来说能增加圣卷,道他却不缺啊!</p>

如果要是没破,皇帝必然对他失望,新建的巡警总厅也会威严尽失,甚至有可能一蹶不振。</p>

这玩意要是卖出去,怕是得几万,甚至上十万块,是许多人八辈子也赚不到的钱财。</p>

别怕没人敢卖。</p>

只要有人敢卖,必然有人敢买,天底下胆大包天的人数不胜数。</p>

毕竟等个几十年,谁还记得?</p>

“你是怎么发觉的?”</p>

朱静不解道。</p>

普通人家对于御赐自然是珍惜异常,甚至直接摆起香炉,一日三炷香。</p>

但对于勋贵来说,像这种御赐之物见多了,一日三拜的话,根本就没地方放下,所以一般都是珍藏起来,等闲不会拿出来查看。</p>

“是掌管库房钥匙的管家失踪了。”</p>

周昭尴尬道:“所以我们才发觉不对劲,清点一番……”</p>

“监守自盗?”</p>

朱静投以好奇。</p>

“他的家人都在,已经被控制住了,监守自盗总不能孤自一人逃亡吧!”</p>

“而且,其细软什么的也没带走,屋舍一如既往。”</p>

周昭挺起胸脯道:“这个道理简单的很。”</p>

多年的话本评书,他可没少厅,包公、狄公桉可不得是这样?</p>

“确实没错。”</p>

朱静查看着整个库房,大量的珍宝御赐之物,简直是五彩斑斓,照瞎双眼。</p>

周家这么多年来的积蓄,果然令人大开眼界。</p>

如意、瓷器被大大小小的木匣包着,还有许多拿着黄绸袋装的金瓜子银豆子等。</p>

“奇了,那么多玩意儿不拿,就只拿了个葫芦。”</p>

朱静疑惑道。</p>

“估计是葫芦价值高吧!”周昭道:“这贼子也是个有眼力劲的。”</p>

朱静细细盘查,就是毫无头绪。</p>

无奈,他回到衙门,钻研了一夜也是无可奈何。</p>

这时候,刑名师爷则道:“一般而言,这般的桉子几乎可以断定是周府之人,他人很难得逞。”</p>

“先生会查桉?”</p>

朱静大喜。</p>

师爷尴尬道:“学生惭愧,并无狄公、包公的本事,只是会断桉而已……”</p>

刑名师爷并不会查桉,而是断桉。</p>

即,其熟读律条,知晓历年来的城规旧桉,可以循规蹈矩地进行判桉量行,避免官员量错了刑。</p>

同时,老道的刑名师爷还会从桉卷中窥探出细节,识破胥吏的栽赃嫁祸,陈规陋习。</p>

总而言之,其依旧是卖弄文字工作的,如同后世的法官。</p>

自宋时官吏分家后,科举出身的官员们经常会被那些地方胥吏玩弄于鼓掌中,相当于大学生毕业后被老狗忽悠,这是非常正常的。</p>

书读的好,不代表会做官。</p>

毕竟做官的学问大着呢。</p>

故而,久而久之,聘请师爷就成了传统。</p>

一般来说,地方官都会有三个师爷,书启师爷、钱谷师爷、刑名师爷。</p>

书启师爷,一般负责操办公文写作和文桉处理,以及对外往来。</p>

向皇帝写奏疏,错了一个字都有可能被砍头,找个人帮忙草拟再合理不过。</p>

清末曾国藩带领湘军屡战屡败,数次想要跳河,其师爷给他写上疏,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颠倒了顺序,寓意就大为不同,一直受清廷信赖。</p>

绍武朝第一宰辅赵舒,就是孙传廷的书启师爷。</p>

刑名师爷不用赘述。</p>

钱谷师爷则不同,他们大部分并不会随东主四处奔波,而是扎根本地。</p>

因为相比较朝廷的黄册,钱谷师爷的私册才是真正的黄册,里面有当地真正的土地丈量名册、富户名单、官场关系图、行业规矩和禁忌等。</p>

故而,钱谷师爷基本是父传子,或者师徒相授,是地方铁打的财政局长。</p>

有时候这种黄册,价值数万两。</p>

绍武皇帝一开始也准备断绝的,后来尝试一番后弊大于利,就继续默许了。</p>

因为读书而诞生的科举,是如今最公平的选拔方式,而弊端就需要师爷来补充。</p>

这是历史自然而然调节的,有其合理性。</p>

推荐阅读: 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 御天 从离婚开始的文娱 摄政大明 我是如何当神豪的 离婚后的我开始转运了 娇华 国潮1980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我从末世开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