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了你的狗眼。”</p>
俗话说得好,皇帝不急太监急,一旁的刘阿福立马就横眉怒目:“钱,咱少爷有的是。”</p>
说着,他就从怀中掏出了一叠银票了。</p>
“这些钱,能够教你整个书肆都买下。”</p>
“好了。”朱谊汐制止了其聒噪,他对着惊诧的几个读书人也拱了拱手,保留下体面。</p>
横眼瞥了一眼刘阿福,后者立马畏畏缩缩起来。</p>
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p>
“您尽管看,您看着!”</p>
伙计缩了缩脖子,知晓是个大人物,立马恭敬异常。</p>
对此,朱谊汐倒是摆摆手,继续看将起来。</p>
除了物理小识外,其余吸引眼球的,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集了。</p>
虽然明朝几次禁水浒,西游,但却没用,越禁越流行,甚至官场上也习以为常,以至于形成了俗语。</p>
科举的盛行,让通俗文化越来越流行,市井小民们不爱诗词歌赋,而喜。</p>
在大明朝,流行志怪鬼神,史书演义,现实通俗三种,其中鬼神就是如西游记,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等。</p>
而史书演义则是杨家将,狄青传,皇明英烈传,隋唐演义;通俗现实,则是金瓶梅、冯世龙的三言等。</p>
而的鼎盛时期,莫过于嘉靖、万历年间,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市井文化盛行的结果。</p>
但这是表因。</p>
朱谊汐抚摸着书籍,搓了搓,心思百转。</p>
而细究盛行之根本,还是生产力的发展。</p>
明朝被誉为封建巅峰时代,并不是虚假的,其丝绸业、陶瓷业、冶铁业等,远迈唐宋,抵达了手工业的巅峰。</p>
例如造纸业,宋时一张纸普通的要七八文,最差的也得三四文,而到了明朝,其价格直接被打下,一张纸均价在0.3文左右。</p>
哪怕是官府御用的公文纸,一张也不过0.8文,是宋时十倍之差。</p>
竹纸在明时,成为主流,麻纸退出历史舞台。</p>
宣纸,就是在明朝大成。</p>
像是《孟子》一书,三万六千来字,十四卷。</p>
在唐太宗时,为鼓励读书,官方请人抄写,仅是抄写一卷就要一千文,十四卷不计算纸张,光是工本费就是一万四千文。</p>
宋时,一卷低至一百文,孟子十四卷,合计要一千四百文。</p>
到了明朝,万历、天启末,苏州金闾书坊舒冲甫刊印《封神演义》,共20册,带50副插图,约70万字,每部纹银只要二两。</p>
而带朱熹注释的《四书章句集注》,大概1-2两银子一套。</p>
宋朝的一本《孟子》能买一套明时带注解的四书五经,何其夸张。</p>
在这种情况下,天底下的读书人何其多也,文官势力怎能不盛?</p>
“《薛平贵与王宝钏》?”</p>
拿起这本书,朱谊汐一愣:“难道这故事就是在此时就流行了?”</p>
“客官,最近京里大大小小几十作戏楼,都在排唱着这戏呢,从去年热闹到现在,别提多火热了。”</p>
伙计感慨道:“大家伙都痛骂薛平贵,爱怜王宝钏,连带着咱们书肆中的话本也卖将起来,大家伙都爱看。”</p>
“不是有戏楼看吗?”</p>
“这戏足有十三场折呢,闹窑降马,花园赠金、三击掌、误卯三打、彩楼配、别窑投军、鸿雁修书、母女会、赴三关、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p>
伙计如数家珍,回味无穷道:“这一通下来,哪怕最便宜的站坐,也得几毫钱了,划不来的。”</p>
“您想,有时候错过了一场,或者忘了前遭的,不得买本书回味一番?”</p>
“那倒是。”</p>
朱谊汐恍然。</p>
这就像后世的电视剧改编成功了,就能带火原书一样,形成了联动。</p>
他会心一笑,莫名想起了前世,这本书倒是好啊!</p>
伸手将书拿起,随意地翻阅了了下,他就直接扔给了刘阿福,继续在书廊中徘徊。</p>
寻觅了一番,《金瓶梅》倒是有几本,但有插图的精品则影子都看不到。</p>
他不禁摇摇头,果然是思想松弛,这种书正大光明的销售,根本就没人管。</p>
朱谊汐有心想设个机构管束一番,但旋即又作罢。</p>
这玩意,一管就死。</p>
到时候出版业萧条,可就不知道砸了多少人的饭碗了。</p>
寻觅了一圈,过去了两刻钟。</p>
“可惜,《红楼梦》这玩意再也见不到咯!”</p>
摇了摇头,朱谊汐离开了书肆,踏步将跨过门槛。</p>
忽然,街道上行人匆匆,交头接耳。</p>
打探一番,刘阿福才道:“爷,是会试放场了。”</p>
“终于结束了。”</p>
朱谊汐叹道。</p>
三日一场,连考九天,对于读书人来说是极其折磨的。</p>
待在小小的方块屋中,精神和体力遭受极限。</p>
但朱谊汐想要改变时,朝廷的文官们纷纷反对。</p>
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数不胜数。</p>
但在朱谊汐看来,这群人纯粹是自己吃苦了,不想让后来者好过。</p>
他转念一想,这种艰难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在筛选那些体力孱弱的人,毕竟是选官,而不是选文学家。</p>
所以,皇帝只是修缮扩建了贡院,如茅舍,雨舍等场外因素,都被排除,尽量让其一致。</p>
上了马车,虽然皇帝没说什么,但刘阿福还是贴着贡院走了一圈。</p>
掀开窗帘一角,朱谊汐就见到一圈脸色苍白,脱力难行的举人,在仆从的搀扶下缓缓而行。</p>
“多亏了我这个仁君啊,把时间改到了四月,不然在二月初,料峭春寒,足以让他们大病一场,呜呼哀哉咯!”</p>
感慨了一句,朱谊汐放下了帘子,马车很识趣地加快了速度,抵达了京城。</p>
这般贴心的宦官,谁不想要?</p>
迎着黄昏的余晖,工部右侍郎于成龙登上了马车,缓了口气。</p>
凭借着那条泄洪渠,他成了绥远的归化知府,再之后,连续三年考成凭优,升任河北布政使司左参政(从三品)。</p>
再之后,考评为优,在去年顺利升迁至工部右侍郎(正三品)。</p>
一路上极为顺畅,看上去朝中有人。</p>
但实际上,只要官品达到四品,官员的升迁基本不被吏部掌控,在内阁和皇帝心中。</p>
尤其是圣恩宠眷,不得有丝毫之差。</p>
四品以上的官,才是真正的国之重臣。</p>
为何?</p>
因为他们随时都可以被皇帝拔擢入阁,成为人人羡慕的阁老。</p>
所以,四品以上根本就没有升迁路径,要么内阁有人,要么皇帝圣眷。</p>
“我呢?皇上恩宠吗?”</p>
他放下耳朵上的眼镜,揉了揉眼睛,叹了口气。</p>
工部这些年来从不消停,主抓两件事:官道和河堤沟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