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咱们八股做的再好,难道还能比得上那些世家子们请大儒教导的好?”</p>
“兄台所言极是——”</p>
一那些喝酒的兄弟们也醒悟过来,纷纷致词。</p>
孙世宁举起酒杯:“愿将来与诸君会于京师。”</p>
“满饮——”</p>
一时间,气氛极其热烈。</p>
孙世宁嘴角带笑,临走之前道:“请诸君痛饮,今日的账全算在我身上了。”</p>
这下,秀才们愈发的沸腾起来。</p>
他并不图什么人脉,也不想名声,唯独一个随心所欲。</p>
没办法,有一个皇后姐姐,太子外甥,他一世的富贵怎么也逃不了。</p>
此时,在京城,乡试结束不久后,武举也照常举行,其热闹虽然比不上会试,但却同样引人注目。</p>
武举这玩意在崇祯朝才算是真切的捡起来,在绍武皇帝登基之后,也开始渐渐设立武举。</p>
仿照科举模式,在地方上设计三级梯。</p>
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p>
两者在待遇上完全相同。</p>
秀才享受的政治待遇,武秀才也能享受。</p>
只不过在名额上,武举远远小于文举,只有其一半的名额。</p>
为了提高武举的含金量,皇帝允许武秀才参加省试,令其得以授官。</p>
武举人一旦考取,即可授巡防营队正,领有百人。</p>
武进士则不得了,考中之后优异者入职演武堂,相当于进士入翰林,在给他养资历。</p>
普通的武进士则入京营,或者边军,授队正官,进行操练。</p>
不过,其军衔却不是右士,而是上士,这是副营正,或者营正的军衔。</p>
换句话来说,历练两年后,他必然是会被升到副营正的,表现好的话还能达到营正。</p>
营正为正七品,副营正为从七品。</p>
至于演武堂的,军衔达到了左士,一般授课两年左右,就可以入职侍卫司,成为皇帝的贴身保镖。</p>
这样的资历,只要下入京营,就是营正官。</p>
如果受到皇帝的亲近,更是一跃升天。</p>
千百年来的规律,圣眷大于一切。</p>
皇帝临乾清宫东暖阁,召见阎崇信、朱谋等由内阁报请,自己亲自圈定的本科武进士会试的阅卷大臣。</p>
“临轩取士,抡才大典,文进士虽为国之重臣,但武进士也是根本,文武兼备,两条腿走路,才不会如赵宋一般欺凌。</p>
你们几个人都是朕亲自挑选出来的干臣,务必要记得此话。”</p>
朱谊汐好整以暇的翘起腿来神态无比从容的说道,此时的他哪里像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p>
“一百八十名武贡士,比之上一次正科会试的一百二十人人,足足多了六十人,但朕不但不以为喜,反觉得忧虑,你们可知道是为什么?”</p>
“这,臣等愚钝,请陛下训教。”</p>
阎崇信此时也弄不清楚皇帝的想法了,但他明白这是皇帝的一次表态。</p>
“此武进士者,多为北人,甚少为南人,朕心中不悦。”</p>
武进士的名额较以往一直在增加,但内阁之中达成了共识,尊文右武,武进士的名的只能为一半,即两百人。</p>
也正是对武举的轻视,所以武举并没有如科举那样的三分,而是混论。</p>
所以在这一百八十人之中,北方大省占据了八成,可谓是恐怖。</p>
这要是长此以往,恐怕军队中都被北人占据,这对于视平衡之道为根本的朱谊汐来说,是绝对不能忍的。</p>
而且,山东人又占据了三成。</p>
“这……”阎崇信感觉很是冤枉,但他只能委屈道:“陛下,南方百姓多喜欢文章,甚少爱舞枪弄棒的。”</p>
“这不是借口。”</p>
皇帝冷声道:“武举讲究文武兼备,纯粹的武夫哪里能作为将领?”</p>
“从古至今,有多少纯粹的武夫能够摆上桌案?”</p>
“恩?”</p>
这番话,令在列的所有人为之一震,惶恐地跪下。</p>
一向以淡定示人的朱谋,也是惶恐不安,低头不语。</p>
一瞬间,整个大殿的气氛瞬间化为冰点,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寒意。</p>
或许是一瞬间,亦或者一刻钟,整个大殿沉默无言。</p>
皇帝冷冷地看着他们,这才略带深意道:“莫要以旧思而论今事,兼容并蓄才是王道。”</p>
“起来吧,下不为例。”</p>
“臣等叩谢皇恩!”</p>
一众大臣们纷纷起身,一个个背生冷汗。</p>
随后,朱谊汐才在会试名单上画圈,表示了认同。</p>
“择日举行殿试吧!”</p>
事罢,一切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p>
文渊阁,内阁所在。</p>
中书舍人们的政治敏感度极高,此时小心翼翼地流窜着,不敢发出丝毫的声响。</p>
而几个阁老们,则沉默不言,一个个要么看书,要么喝茶。</p>
阎崇信总结道:“我等下好好吸取教训啊……”</p>
这话大有深意,朱谋瞥了其一眼,没有说话。</p>
傍晚,回到家中,刚换完衣裳,几个大臣就齐聚其家,脸色凝重。</p>
朱谋满脸淡定道:“看来你们都了解了其中的深意,陛下这是对咱们不满啊!”</p>
“那该如何?”</p>
“把那些弹劾的东西全部都收起来吧!”</p>
朱谋感叹道:“底下的乱子已经够多了,咱们要兼容并蓄啊!”</p>
但秦学和理学,能融洽吗?</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