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正常。”</p>
朱谊汐微微点头:“天下的土地是有限的,一些荒地山地并不值得开垦,勉强用之也不得行,还不如迁移入他乡。”</p>
“安西的北疆,东北三地,吕宋,都是值得迁徙的重地,内阁一定要持续跟进,这土地占了可不得让出去。”</p>
“只有百姓扎根,才能千秋万代的传给子孙后代。”</p>
“臣明白。”</p>
阎崇信郑重地点头。</p>
待其离宫后,忽见安国公李继祖求见,他心神一震。</p>
看来还是为了北伐之事。</p>
想到这里,他心中不免有些心疼。</p>
如今户部之中,只有近九千万块银圆了,仅仅能够朝廷支用一年半,想想他都觉得有些难受。</p>
朝廷一年所费六千余万块,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盈余三年所需,那时候他才算是安稳的归乡致仕了。</p>
“嚯,你怎么来了?”</p>
朱谊汐瞥了一眼李经武,忍不住笑道:“怎么,你想担任主将?”</p>
“陛下明见万里,臣就是这样想的。”</p>
李继祖满脸委屈道:“五军都督府实在是太难熬了,天天要处理那些玩意,坐得臣腰酸背痛,着实难受。”</p>
“如今有个好机会,臣自然要争取一样。”</p>
“收起你那套心思吧。”</p>
朱谊汐没给他好脸色:“别说是你了,就算是所有的国公,我都不会让其出马。”</p>
“天下的战功,总是有数的,岂能让你们独占了?”</p>
“哎!”李继祖叹了口气,满脸无奈:“那臣想让几个混账小子去参军,挣个功勋回来。”</p>
“那倒是可以。”</p>
朱谊汐微微点头:“不过,可不能在后方,要去也应该打仗。”</p>
“军中了不准瞎弄。”</p>
十大国公,几乎掌握着五军都督府的十司,涉及到军队的方方面面,如果让他们的子嗣参与,很容易进行造假,混战功,这就违背了公平的原则。</p>
但凡是都有例外。</p>
既然其开口了,朱谊汐也就应允下,不过最后还是要警告一番。</p>
抢功,冒功,在军队中数不胜数,尤其是涉及到爵位这样的世代富贵,几乎能让正常人失去理智。</p>
不过皇帝还是能掌控朝廷的,这样的事情很少发生,一旦查处到,立即从严处之。</p>
李继祖闻言忙拜下,张了张口,他似乎还有什么话要说,但却怎么也说不出口。</p>
很显然,北伐的这一块肉,几乎没人能够忍住。</p>
皇帝直到这时还没有确定主将,着实让人心烦意燥。</p>
军中的派系丛生,大派之中有小派,又因为个人的喜恶爱好而衍生繁多。</p>
自己吃不到这一块肉,就让给亲朋好友吃,总能捞着点好处。</p>
但李继祖却不敢言语举荐之事。</p>
这是乾坤独断的。</p>
待其走后,朱谊汐才眯着眼睛,思量起来。</p>
按照明朝的规矩,出征讨贼一般都会授予其将军号,从而得以节制其他军队。</p>
所以明朝的将军号是临时的,而非固定,领兵打仗结束后归还将印。</p>
如平贼将军、平虏将军、征夷将军、讨贼将军等。</p>
但那么多将军号中,最重的莫过于征虏将军,其特征就是北伐横扫蒙古人才有。</p>
毕竟大明三百年来,蒙古人一直犯边,可谓是一生之敌。</p>
徐达、冯胜、蓝玉担任过征虏将军,征虏副将则是常遇春、李文忠等名将。</p>
当初横扫辽东时,朱谊汐就没有授其重号,但如今扫荡北海,就很有可能了授予了。</p>
哪个将军不想拥有这样的重号?</p>
一旦任后,此后后人提及,李征虏,张征虏干了什么,多威风。</p>
就像是文臣加谥号文正一样,太过于诱惑武夫了。</p>
“得找个镇的住场子的。”</p>
朱谊汐暗道。</p>
……</p>
在整个东亚陷入冰天雪地时,南亚地区来到了旱季。</p>
秦王,河内。</p>
历经数年的扩建,河内城终于建成,一起的还有秦王宫。</p>
秦王见证了这场历史时刻,一时间感慨万千。</p>
如同这座城池一样,秦国的根基也日渐厚实,数百万安南百姓也渐渐转变为了秦人,昔日的大越国,已经成为了历史。</p>
不,伪史。</p>
《赐姓令》、《户籍令》,让秦国庶民拥有了自己的姓氏,也让朝廷掌握了整个秦国的人口数据。</p>
《开荒令》、《赐田令》,允许无地百姓占据并开垦百亩的荒地,并免税三年。</p>
《赋税令》,杂税合一,一条鞭法,十税一的低廉赋税,宽抚了大量的贫民百姓,并且构建了以粮食为主,铜钱、银圆为辅的税收体系。</p>
在一众大臣的辅左下,秦王只需要坚持和镇压,即坐稳了王位,同时赢得了民心。</p>
当然,这一系列的新政下,大量的旧权贵自然不肯认同,爆发了层出不迭的叛乱。</p>
整个秦王廷却丝毫没有宽恕的意思,坚决持续的镇压,绝没有喘息的余地。</p>
因为整个秦国的上层统治,依赖的并不是整个秦国的地主阶级,或者贵族豪族,而是大明朝廷。</p>
即使镇压不利,甚至被赶出河内,但大明却会不断支援。</p>
在这种冷酷无情的镇压下,顽固不化者都被铲除,他们的土地被授予给勋贵阶级,成为秦王拉拢他们的工具。</p>
而识趣的地主们,则通过科举考试,积极地向秦王靠拢。</p>
“殿下——”右相毛复手拿着一本书,小心翼翼的呈给秦王。</p>
秦王朱存槺身着玄黑色的龙袍,内里只有一件薄衫,脚上踏着木屐,半躺在竹椅上。</p>
内侍转呈。</p>
只见上面写的是四个大字:“安南通史”</p>
秦王随意地翻阅了一遍,不到一刻钟,还满意地点点头:“不错,水平还行,不是照搬胡说,有理有据。”</p>
这个安南通史,则是一部简史,主要是诉说安南地区的前后由来。</p>
其开头,自然是秦国时期的南越,再到汉室的交趾,再至唐时的安南都护府,北宋时期的叛离,明初的作乱忤逆,再到如今的秦国。</p>
上下近一千八百年,约莫三十万字,历时一年,终于编撰完成了。</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