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书客网 > 走进不科学 > 第七百零六章 杨李新约(下)

第七百零六章 杨李新约(下)

“......”</p>

过了大概一分钟左右。</p>

杨振宁又想到了什么,转头看向了李政道,问道:</p>

“你准备用什么课题来赌?”</p>

李政道摸了摸下巴,并没有直接给出答复,而是说道:</p>

“具体的课题不急,我先问你个问题,你对元强子模型怎么看?”</p>

如果此时有外人在场,便会发现二人的聊天很有意思:</p>

他们的交谈没有任何老杨老李之类的主语,开口闭口都是你如何你如何,但双方却丝毫不感觉违和。</p>

听到李政道的问题,杨振宁这次很快便给出了回复:</p>

“非常完美,基本上可以解释目前的所有粒子状态。”</p>

李政道则又问道:</p>

“那你有没有推导过可能存在的基本粒子数目?”</p>

杨振宁再次点了点头。</p>

这事儿他还真算过。</p>

在过去的两个月内基本上都在研究元强子模型,为此他还和盖尔曼、海森堡等人打过电话。</p>

他给出的答复基本上也算是目前理论物理界对元强子模型的一致看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模型,足以解释目前已经发现的、关于粒子的所有现象。</p>

这个元强子模型甚至还预言了一些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比如说中微子震荡的迹象等等。</p>

而框架既然已经被定好了,那么杨振宁自然不可能不去推导框架内的粒子数量。</p>

就像你钓鱼的时候圈了个鱼塘,不把水抽干数一数有多少鱼,心里总是不踏实不是?</p>

随后杨振宁眨了眨眼,很快意识到了什么:</p>

“你能问出这个问题.....看来你也推导过了?”</p>

李政道同样嗯了一声。</p>

接着他从袖口拿出了一把钢笔,朝杨振宁扬了扬手:</p>

“三国演义的赤壁一战中,周公瑾邀诸葛孔明商议破曹之计,书中二者便在手上写下了心中所想。”</p>

“今天你我不如效仿古人,同样在手上写下推导出来的粒子数目,你看如何?”</p>

杨振宁深深看了他一眼,默然点了点头。</p>

诸葛亮和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对笔确实称得上经典,同时也为最终的破曹定下了关键的基调——尽管说原本历史里提出火攻的是黄盖.....</p>

此时的华夏一穷二白,与海对面这个庞然大物相比,亦如孙刘联军比于曹操。</p>

而赤壁之战最终的战果人尽皆知,孙刘以弱胜强大败曹军,硬生生站稳了脚跟。</p>

李政道举这个例子的寓意,倒也称得上有心。</p>

同时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关系,也很符合目前他与李政道的情况。</p>

早先提及过。</p>

他和李政道都不是那种豁达宽广的人。</p>

所谓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完全不可能出现在他们身上,也不存在所谓【杨李二人的矛盾没那么大,只是后来被架起来的说法】——但凡了解二人获得诺奖决裂后情况的人都不会有这种幻想。</p>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p>

杨李二人都已经到了人生终末,但是在这种看淡了人生过往、本该填补人生遗憾的年龄,他们依旧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不愿提及。</p>

如果不是这次元强子模型给李政道的世界观带来了冲击,让他意识到了那些被自己长期忽略的家国情怀,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杨振宁一起回国。</p>

但另一方面。</p>

二者尽管矛盾重重,但彼此间却又算得上知己。</p>

至少在华人物理界的领域之内,他们是唯二辉映的最高峰。</p>

世人提及李政道,必然提及杨振宁,反之亦然。</p>

如果要用古代人物来形容李政道和杨振宁,伯牙与钟子期未免太过柔和,忽略了二者的矛盾,孙膑庞涓或者刘邦项羽又太过尖锐,同时杨李二人严格来说应该属于同一个阵营。</p>

唯有诸葛亮和周瑜这对历史人物,无论是在私交还是历史背景方面,都最合适用于描述二人的关系。</p>

当然了。</p>

谁是被气死的周瑜,谁又是千古一相的诸葛孔明,那就犹未可知了......</p>

随后杨振宁也从衣兜里取出了一把钢笔,朝李政道扬了扬:</p>

“没问题,现在就开始写?”</p>

说来也巧。</p>

杨振宁和李政道手上的钢笔都有一个“ias”的标志,这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首席讲师提供的专用钢笔。</p>

李政道很快也点了点头:</p>

“没问题。”</p>

然而就在二人准备转身写字之际,他们身后忽然传来了一道有些焦急的声音:</p>

“老杨,老李!”</p>

李政道和杨振宁顿时一怔,同时转过头看向了来人。</p>

只见他们身后的甲板处匆匆走来了一位戴着小毡帽的中年人,此人脸型略长,眼睛不大但眼袋很浓,只见他快步走到了二人身边,上下打量了二人一番:</p>

“老杨,老李,你们在这儿干啥?”</p>

杨振宁有些奇怪的看了他一眼:</p>

“聊天呗,还能干啥?”</p>

这位小毡帽中年人叫做黄昆,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同学兼好友。</p>

当年黄昆由葛庭燧推荐入校,和杨振宁、张守廉三人并称为西南联大物理系的三剑客。</p>

黄昆在26岁那年就在《物理评论》这部物理学界最高峰的期刊上发表了论文,29岁的时候就和玻恩——就是那位量子力学缔造者之一的玻恩合作完成一本着作,叫《晶格动力学理论》。</p>

不过与杨振宁和李政道不同的是。</p>

黄昆在51年的时候便回到了祖国,55年的时候入选学部委员,这次组织上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回国,便安排了黄昆在魔都作为接待人,陪同他们乘船前往津门。</p>

随后杨振宁看了眼黄昆,大致明白了这位老同学焦急的原因:</p>

不是船上出了什么事儿,而是他见到自己和李政道单独待在甲板上,担心自己和李政道因为矛盾出什么意外。</p>

于是杨振宁犹豫了几秒钟,将自己和李政道的约定还有要做的事儿简单介绍了一遍。</p>

李政道则在一旁安静站着,脸色不变,也没有出声制止。</p>

一来黄昆是这次接待团的负责人之一,他的重点便是关注自己和杨振宁的相处情况,对他解释这事情也算是让组织方面有个底。</p>

二来则是无论接下来他们要“赌”的课题是什么,到时候内容必然是对外公开的,这种事儿想压也压不住。</p>

既然如此,不如大大方方的说出来,省的各方有什么顾虑。</p>

果不其然。</p>

在听完杨振宁的介绍后,黄昆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轻松:</p>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还担心你俩到甲板上....呵呵....没事儿没事儿。”</p>

说实话。</p>

在见到杨振宁和李政道站在甲板边的时候,黄昆还真以为要出啥事了——万一这两人脑袋抽风,想要在护栏边来波摔跤做个了断,那么伤了谁都是国家的巨大损失。</p>

同时一旦出现了人员伤亡,消息一传出去的话,海对面估摸着就会开始疯狂抹黑了.....</p>

好在二人都还算淡定,选择了一个“文斗”。</p>

随后黄昆忽然又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了些许心动:</p>

“两位,既然你们想要效仿周瑜和诸葛亮,那么介不介意多一个鲁肃?”</p>

杨振宁和李政道闻言微微一愣,这次李政道先回过了神,只见他笑着用手指点了点黄昆:</p>

推荐阅读: 御天 从离婚开始的文娱 摄政大明 我是如何当神豪的 离婚后的我开始转运了 娇华 国潮1980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我从末世开始无敌 明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