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书客网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二百六十一章 旧党消亡勋贵忧心

第二百六十一章 旧党消亡勋贵忧心

.</p>

朝中这几日,接连出了几件朝野震动的大事。</p>

首先,就是太上皇和太后双双病倒。</p>

景顺帝这几日,都是衣不解带。</p>

除了上朝之外,大多时间都和元春一起伺候床前。</p>

尽显该有的仁孝之心。</p>

其次,就是户部尚书赵舜君这位老臣。</p>

一代旧党砥柱,不声不响的悄然入了阁。</p>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他已经彻底倒向景顺帝。</p>

这也代表着,大魏的旧党从此彻底土崩瓦解。</p>

再没了扛鼎人物。</p>

有人说,正是赵舜君倒向景顺帝,太上皇才会被气的病倒。</p>

真实情况如何,冯一博倒是无从得知。</p>

他所关注的,也和这些人有所不同。</p>

因为这两件事,对于其他官员来说,是地震级别的大事。</p>

每日众臣都围绕两件事议论纷纷,觉得可能彻底要变天了。</p>

可冯一博却认为,最重量级的消息是最后一件。</p>

那就是赵舜君入阁之后,费纮这位阁臣告老还乡。</p>

这三件事里,冯一博觉得真正影响深远的,就只这一件事。</p>

第一件,太上皇年纪越发老了,本就已经深居简出。</p>

别说病倒,就是忽然没了,冯一博也不觉得有什么可奇怪的。</p>

第二件,旧党本就苟延残喘,消失在朝中只是时间问题。</p>

此前景顺帝和张松越留下几个,算是给太上皇留些体面。</p>

而第三件事,看似轻描淡写。</p>

冯一博却觉得,这才真的是影响大魏政策的一件大事。</p>

费纮出身铅山费氏,历经三朝而不倒。</p>

就是因为他最擅经济之道。</p>

别的不说,只说通行大魏的汇票。</p>

正是出自这位大佬之手。</p>

他在天泰帝时期,就凭本事成为户部尚书。</p>

执掌着大魏的财权。</p>

当时的大魏,不仅财政压力极大,民间亦有钱慌。</p>

费纮当机立断,力主发行汇票。</p>

不仅缓解了财政压力,还有钱慌的问题。</p>

同时也促进了南北通商,使得大宗生意更为便捷。</p>

甚至,还一度差点解决了银两火耗过大的问题。</p>

之所以是差点,不是汇票有什么问题。</p>

而是因为大魏各部门之间,以各种借口抵制。</p>

导致现在依旧以现银为主。</p>

反倒是大宗交易的商人,对此赞不绝口。</p>

慢慢渗透到南北各处。</p>

之所以能得到商人的认可,也是因为费纮在汇票的发行上十分克制。</p>

每年汇票的总量,约为税收的同等金额。</p>

这就相当于,用整个大魏的税收作为保证金。</p>

以保证汇票的价值不会缩水。</p>

而汇票专用的纸张、油墨,也都是铅山费氏所特制。</p>

以这个时代的水平,里面加了某些独门秘方之后。</p>

就很难仿制出一模一样的来。</p>

这也让汇票有了一定的防伪功能。</p>

最主要的,若想要将汇票兑成现银。</p>

只需在都中或是南京户部下属钱庄,就能轻易实现。</p>

因为只有这两处能够兑换,储备的现银也十分充足。</p>

大多时候,都不用提前预约。</p>

当然,还是需要交上一些手续费。</p>

对于大宗交易来说,交些手续费换取更大的便捷,也是可以接受的。</p>

.</p>

总比来回运输的火耗要小得多。</p>

当然,大魏各部门的抵制,也与火耗有关。</p>

不过,正是费纮多年慎重的经营。</p>

汇票才以都中和金陵为中心,逐渐辐射整个大魏。</p>

甚至,在海外也能见到它的身影。</p>

到了景顺帝时期,汇票的使用越发频繁。</p>

不仅仅限于大宗交易,而是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p>

之前,冯一博就特别喜欢使用汇票。</p>

可喜欢的前提,是信任。</p>

这个简陋的金融体系,能维持稳固。</p>

依靠的就是,费纮一贯的稳健。</p>

现在,一手缔造这个体系的人,即将告老还乡。</p>

冯一博自然隐隐担忧起汇票未来的价值。</p>

他最怕的,就是接手的人,因为缺钱而滥发。</p>

尤其是,眼下的大魏国库并不宽裕。</p>

若是没有金融常识的人接手。</p>

或是明知后果,却只能选择饮鸩止渴。</p>

那必然导致,这个简陋的金融体系爆雷。</p>

接下来恐怕就要面临挤兑。</p>

若是应对不及,汇票很可能就会失去信用。</p>

其中最可怕的后果,就是汇票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p>

其实早在前些日子,朝中就传出赵舜君倒向景顺帝的消息。</p>

冯一博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景顺帝招揽他付出怎样的代价。</p>

赵舜君本就已经坐到户部尚书,能招揽他的位置。</p>

也就只剩入阁这个选项了。</p>

而赵舜君入阁,最大的可能就是顶替费纮。</p>

毕竟两人的功能重复,都是户部出身。</p>

何况费纮又早有退隐之心,曾多次上疏提出告老的请求。</p>

只要景顺帝顺水推舟,那赵舜君上位也顺理成章。</p>

事情确实也不出所料的,在朝着冯一博担心的方向发展。</p>

接下来,就要看赵舜君对汇票的政策是否慎重了。</p>

而除了这个原因,冯一博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之外。。</p>

他让东海郡弃用汇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p>

在伊里安岛,陆续发现铜矿和金矿之后。</p>

冯一博就有了一个想法。</p>

而现在,大魏的金融体系又可能发生变化。</p>

那这个想法,也可以适当的开始准备了。</p>

这个想法,就是……</p>

金矿、铜矿都是钱,但想变成能花的钱,还差了一个步骤。</p>

那就是,铸币。</p>

大魏有明文规定,凡私铸铜钱者处以绞刑。</p>

但实际上,私下铸铜钱的不计其数,而且屡禁不止。</p>

尤其江南一带,还有人专门铸造铜钱为生。</p>

倭国没有自己的货币,自古以来用的就是中原的货币。</p>

这就导致,倭国比中原王朝的钱慌更为严重。</p>

于是就催生了不少私铸铜钱的勾当。</p>

这些铜钱运往倭国后,可以获利五倍!</p>

其中尤以天泰通宝的数量最多。</p>

大魏的钱慌,在一定程度上,就与这件事有着不小的关系。</p>

除了准备也铸造天泰通宝之外,冯一博还准备让人铸造金币和银币。</p>

金矿的伴生矿,就有不少银矿。</p>

再加上,东海郡通过海贸和税收,积累的海量财富。</p>

若是都兑成现银,两者相加也应该足以支撑铸币。</p>

不论最后汇票的价值是否有变化,铸币也都是一本万利</p>

.</p>

的买卖。</p>

而且铸造铜币违法,可铸造金币、银币却不在律法的规定范围。</p>

属于一个灰色地带。</p>

不久之后,这件事就尘埃落定。</p>

果然是以费纮告老,赵舜君入阁告终。</p>

当然了,费纮也早有退隐之心,只是景顺帝一直苦苦挽留。</p>

推荐阅读: 反派大佬穿成炮灰(快穿) 解怨司[穿越] 我的手机能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