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点评英雄
广陵,宿麦已开始收割。
到处都是一片抢收的景象,陈登出巡城外,组织军队、部曲参与收麦。
袁术的使者舒邵再次出使广陵,向陈登送来劝降书。
舒邵因去年擅自开仓放粮,在中原四州有极好的名声。
也因此,陈登礼遇舒邵,与他一同乘车出游。
就目前来说,孙贲所督水师并没有直接贴上来与陈登进行对抗,所以陈登这里才能从容抢收宿麦。
孙贲不带兵上岸,不等于会坐视陈登率兵救援刘备。
陈登自身部曲的家眷要么在下邳东部沿海地区,要么随军待在广陵。
除了部曲之外,还有广陵郡兵,以及其他豪强的部曲私军。
家眷在广陵的吏士,只要孙贲悬兵观望,那就不可能离开广陵,跟着陈登去救援刘备。
强行迫使军队北上参战,士气会非常的不稳定,随时会哗变。
也会迫使孙贲被动参战,导致无法有效救援刘备,也会陷入与孙贲的攻杀。
孙贲上岸之前,广陵军民就生活在紧迫环境中,但能避免军事带来的迫害。
而孙贲被迫率兵登岸作战,就孙贲麾下纠合的各种军队的习气来说,到时候能造出多大的破坏,完全不是孙贲可以约束、控制的。
所以陈登虽然隶属于刘备阵营,也只能被动中立,坐视彭城、下邳的战果出现。
孙贲这支水师,在不主动介入战斗的情况下,拖住了陈登、臧霸、昌霸这三支军队。
从徐州整体战略上来说,袁术也不能指责什么,毕竟没人能做的比孙贲更好。
当孙贲能完成目前的战略任务的前提下,袁术也不会去做什么临阵换将。
可想要快速打通徐州,北边刘备、关羽各守坚城,只能等待水攻。
就算赶在赵基、吕布联军抵达前消灭刘备、关羽,那么北面参战的军队也十分疲倦,不利于决战。
城内的降军也会充满怨气,不利于整编、吸纳。
所以策反、劝降陈登、昌霸、臧霸就成了破局的优选,任何一个人率先反戈,都能撬动徐州。
为了说服、劝降陈登三人,袁术许以重诺。
一处晾谷场,场边种着李子。
最大那棵李子树虽然不高,却十分繁盛,枝条向四周蔓延,宽幅四丈有余。
陈登在李子树阴影下设席,煮酒招待舒邵。
舒邵落座在草席之上,伸手就抓几颗李子揪下,提前眯眼塞到嘴里用大牙来咬。
稍稍品尝浓郁涩味后扭头吐到一边,伸手端起温热的梅子酒饮一口,清除口齿间的涩味。
这才说话:“今两军交锋,广陵夏收不受战火侵扰,可都是袁公的对元龙的敬意所在啊。”
袁术称号建制后,本人没有称王称帝或称公,就礼仪来说也不好解释这种现象。
因而袁术自称为朕,麾下文武称呼袁术为至尊。
但在陈登这里,舒邵也不好太过刺激。
陈登双手举杯:“我何尝不知袁公心意?奈何身为汉臣,世食汉禄,又与玄德公结有朋友之义。昌霸、臧霸流寇出身尚且固守气节,我若先呼应袁公……以袁公之急公好义,也会鄙陈某为人。故而劝降之事,仲应兄不必再提。”
凡事都怕对比,陈登回答的有理有据。
袁术麾下肱骨骨干,哪个不是世食汉禄?
这不是顽固抵抗的理由,陈登的理由就是不能先降,这有碍体面、门声。
舒邵闻言也不觉得过分,因为陈登说的很有道理。
就是把袁术请到这里来,袁术也不会反驳陈登的言论。
陈登真若果断降了,卖了刘备,那袁术反而会看不起陈登。
舒邵举杯:“元龙乃江河湖海之士,器量恢弘,是某小觑了元龙。”
敢拒绝袁术的再三劝降,本身就很需要胆魄。
陈登闻言举杯示意,两人满饮之后,陈登捉筷子夹取鱼脍,边上陈矫为两人奉酒。
稍稍尝了尝鲜甜鱼脍,陈登就问:“豫章华子鱼何以不降袁公?”
江淮之间,除了陈登之外,就剩下豫章郡守华歆了,还在反抗袁术。
舒邵笑着说:“华歆空谈之士,又素不知军事,孙静后来居上,有篡夺豫章之状。”
汉末大乱前,豫章是少数几个人口破百万的大郡,就是太大了,各方派人争夺,陷入内战难以统合,没能诞生出强横势力。
陈登闻言,就问:“我听说朝廷欲使荆州出兵,顺长江而下,截断江东?”
“呵呵,是有这种说法。”舒邵神态自信,反问:“刘景升出兵,将会以何人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