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的,就是刘表所委的江夏郡守黄祖。
可黄祖有杀孙坚之仇,当黄祖率大军过豫章时,孙静这些人怎么想?黄祖本人又会怎么想?
真若截断江东,黄祖还会继续依附于刘表?
刘表是汉臣,黄祖也是汉臣。
没道理刘表能当荆州牧,人家黄祖就不能当扬州牧。
黄祖当了扬州牧之后,那江夏归谁?
尤其是黄祖截断江东后,向朝廷求取扬州牧时,朝廷给不给?
不给,黄祖就能带着平叛军、江东加入袁术。
所以朝廷即便不会故意使坏分裂刘表,黄祖只要立场不坚定,就有极大概率从刘表这里自立出去,还撕掉极大一块肉,直接威胁刘表腹心。
刘表亲自坐镇的南郡与江夏郡间隔汉水为界,江夏若跟着黄祖自立,那刘表统治荆州的支柱立刻倾塌!
你是刘表的情况下,你会不会让黄祖统率这支大军?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你若拒绝黄祖,另选一人统兵,黄祖又会怎么想?
所以事态发展,以刘表过去几年表现出来的温吞形象来推断,大概率会组织这支军队,也会以黄祖为将。
但这支军队大概率被各种事情拖着,除非刘表、黄祖直接达成协议。
例如,黄祖交出江夏……可江夏黄氏那么大的影响力,不是说换个郡守,就能迅速清除黄祖的影响力。
陈登思索片刻,端酒道谢:“明白了,那陈某静候北面之变。”
他是不准备乘机搞事了,广陵不缺水,因为频繁战乱,这些年民间、官府也无积蓄。
广陵最多就是受风灾、涝灾,只要不是疫疾、战乱,百姓受灾后还是能轻易果腹的,不至于大面积饥荒、饿毙或引发流寇战乱。
连广陵都是这样的贫瘠,就能推断出其他地方的储备。
各方势力,已然穷兵黩武到了极点。
今年秋季的决战,必然要倒下一方雄豪。
只要兵败,那即便不死,也将回天乏术,困居资源贫乏之一隅,等对方回过气力后,再行扑灭。
对于扬州牧一职,陈登也是有些想法的。
舒邵也不再劝说什么,两人就开始闲聊,开始评价各方英雄。
不好评论二袁,只能评价吕布、赵基、刘备、曹操与刘表、公孙瓒,至于益州刘璋刘季玉之辈,或者交州张津、兖州刺史张杨、青州刺史臧霸、泰山郡守孙策之类,都已不入流了。
吕布没有夺徐州的恶行,目前名声虽好,但也好的有限。
维新大政是赵氏兵谏后推动的,以后天下形势好转,这也是赵氏的功劳。
赵彦、赵基多多少少也会尊重士人,愿意按着士人的那一套来搞。
赵基虽然有很多任性、意气的行为,但赵基那个年龄,讨灭大姓、摧破庄园之类的事情……在关东看来,也就那么回事,赵基挥出的刀又没切到自己身上。
被赵基弄垮的太原、上党、三辅大姓,可都是传统的西州地区。
赵基本贯琅琊,出身关东……不狠狠杀西州大姓、豪强的威风,难道要等这些西州大姓主动发难?
地域竞争的思维下,关东主流士人反而不觉得赵基做的过分。
料想以后赵基真若平定西州,进取关东州郡时,自会采取怀柔手段。
同时吕布武力洗掉南阳大姓、贵种……在关东看来简直是一件为天下除害的善举。
天下士人可以大致分为四部分,关东、西州、南阳与边郡。
就跟荆州内部非要分为南阳、荆北、荆南三部分一样,帝乡南阳士人是独一档的存在。
吕布重创南阳大姓,有一种为关东、西州、边郡历代士人出气、报仇、清算的痛快。
可吕布出身边郡,门第更低,所以陈登也不看好吕布。
当年董卓何等雄心壮志,也只坚持了两年半;吕布还能比董卓强?
与之相比,赵氏祖孙就很善于取舍,将灾难的源头抛给吕布。
两人讨论中,都认为吕布很快就要消亡;而赵基如果今年出兵后退回西州,安心经营基业,那还有一番作为。
若是逗留关东,与各方混战不休,西州残存的精锐被消磨、重创后,赵氏也会陷入衰弱。
余下刘表岁数太大缺乏锐气,开拓精神不足,也将一事无成;公孙瓒也是边郡出身,早晚也会被袁绍耗死。
倒是曹操、刘备,陈登认为刘备能做一番事业,大有效仿光武旧事的趋势。
而陈留出身的舒邵虽然讨厌、憎恨曹操,但也认为曹操的狠辣,或许除吕布的天命,就会应在曹操身上。
陈登、舒邵畅饮畅谈之际点评天下英雄,日落时才结伴乘车回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