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三省齐聚
雒都西郊,显阳苑附近的平乐观。
原灵帝检阅西园军的平阔处,依旧能看到当年残存的营垒废墟,还有董卓率军入雒时驻屯的旧营。
这些营地与各种宫院、庄园、宅邸、平民居所都已被烧毁,举目望去,处处是废墟。
也只有军屯田野附近的村落经历了重修,勉强可以住人。
随赵基而来的各军分散驻屯,从废墟中搜集建筑材料,多在原地重新修筑一座座营垒。
赵基检查平乐观大营后,又率骑从去雒都。
路过白马寺时,这里也不例外,也被吕布焚烧成了废墟。
董卓、吕布撤离时抢了一遍,还是从活人手里拷打抢的,效率最高。
后来孙坚入雒,也抢救性挖掘了一些。
再后来朱儁入雒阳,陶谦组织关东各方给朱儁提供兵员、军资,但因为各方拖后腿而破产。
但依旧有各种军队来到雒阳,再到天子东迁各方军队入雒。
使得雒都城内、城郊大型废墟都经历过搜查检索,即便这样,上雒分散驻屯的士兵依旧热情满满的去废墟中搜集建筑材料,顺带发点小财。
只要不是发现较大规模的藏金库,赵基也懒得介入。
不发军饷已经很过分了,再去扣这点财物,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雒都西门,原本的城门也被焚毁,现在城门是新装的,连漆都没有。
河南尹毕谌引着郡府官吏,以及雒都留守的三省主要大员都来迎接赵基。
当首之人就是中书省中书监赵蕤,其次是刘艾等五位侍中、以及六位尚书。
尚书省内,尚书郎柳孚站在本省班列最末;尚书省按赵基规划的制度,应该是尚书令主管,其下是左右仆射,再下是六曹、也能说是六部尚书。
在原本尚书台的三级结构里,硬塞进来第二级尚书左右仆射,以及第四级尚书侍郎;使得原本第三级的尚书郎屈居第五级。
雒都之内,还有赵彦司隶校尉衙署编制内的都官从事高宠,麾下三百余人,掌刺奸之事,按制度有闻风先抓再审的特权。
基本上等于控制雒都内三省、河南尹官吏的生死大权,只要先动手把你抓了,罪名难道还找不出来?
至于小小的雒阳令、雒阳尉,也就只有掌管民事、治安的权力。
雒都城内连几个像样的百姓都没有,他们属于纯纯的摆设。
来迎赵基时,连主动上前搭话、自报身份的资格都没有。
赵基再是轻车简随,也有三百余扈从车骑,讨关中时的四面大旗也增加到五面战旗,多了一面‘尚书左仆射’大旗。
见过诸人后,赵蕤、刘艾与赵基同乘一车,开始入城。
城门以内街道上,就是都官从事高宠麾下的都官徒隶,都是穿戴轻便两裆铠,持矛戟配刀剑,或背弩,或挎弓。
战车之上,赵基看着城内各处陆续修建的营房、衙署,问:“雒都近来气候如何?”
刘艾回答:“回大司马,降雨稀少。好在元明公冬季时命军士打造水车,今各处田地多能引雒水、伊水灌溉,稍远一些也可车水灌溉。”
赵蕤也紧跟着说:“若无阴雨,再有五六日就可收割宿麦。”
“不能静等宿麦收割,与逆臣袁术之战势必耗日持久。”
赵基扭头看刘艾:“军中不缺木匠,如今也不缺畜力。如今种植麦豆粟黍,年内可能成熟?”
刘艾略回忆,就说:“为难之处在于灌溉,关东气候与雒中类似,春旱之后亦有补种夏麦之事。”
“既然可行,稍后我就命令各军于驻屯处择地开垦;宿麦抢收之际,也要抢种夏麦。”
赵基说罢不语,今年这场战争比去年更麻烦,他失去了陈王这个可靠的中原补给站。
也不能指望吕布从南阳运粮,吕布这段时间派遣的使者,总是在书信中抱怨南阳气候入夏后的干旱。
今年南阳的干旱比去年稍稍好一些,起码春天时降雨充沛,雨水积聚于山野之中,也滋润了春天的禾苗。
所以今年的淯水水量还是比较可观的,不至于干涸到能步行过河。
车骑队伍抵达尚书省,赵基来时,他的卫队已接管这里的防务。
直入省内,赵基落座于大厅,吕布的全权使者秦宜禄全程跟随;门下省五位侍中也在。
至于河南尹毕谌,根本没资格参与中枢三省会议,只能在外面等候。
中书省的副手中书监赵蕤也在,三省齐聚一堂,很多事情可以在这里立刻达成决议。
待诸人坐定后,赵基看向门下省五位侍中:“今袁术已反,左将军当另选贤良。徐州牧刘玄德以疲弱之徐州坚贞不屈,宜授重号,以坚其心志。”
门下省五人同列而坐,刘艾为首,其次是台崇、种辑、许汜、王楷,五个人相互看一眼,见独坐一边的秦宜禄不做反对,当即刘艾拱手:“大司马提议甚为妥当,某附议。”
其他四名侍中陆续附议,只是种辑神情不爽。
按着三省制度,应该是门下省议事提案,交给中书省核定批准,再交给尚书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