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书客网 > 虎贲郎 > 第373章 三省齐聚

第373章 三省齐聚

现在赵基堂然皇之以上公大司马、尚书左仆射在门下省进行提案、表决,已严重破坏了门下省的权威。此前门下省议事,都是议事前私下接受赵基或吕布的授意,然后再集议表决。

起码各种提案是在门下省内,由列位侍中提出。

可台崇、许汜、王楷这些人不觉得有什么异常的,袁术谋反作乱本就是反常事件;这种非常之时,赵基或吕布直接提案,也是合乎情理的。

门下省五位侍中附议后,黄门侍郎毌丘兴捉笔书写这道决议后的提案,转交给中书省。

中书监赵蕤签字,转交给一名中书舍人誊抄,这位舍人将誊抄件交给赵蕤再次签字后入档,当堂就将原件送到兵部尚书处。

六部尚书只负责执行,没有议论的余地。

所以执行尚书与侍郎签字后分别给门下省、中书省回执,这些回执以及官印问题、赏赐落实,就会交给尚书郎去执行。

而诏书也分两种,一种是颁布天下的,涉及个人需要专人宣诏的,则由中书省选择谒者去执行。

重要的诏书,宣诏使者就会涉及三省,由尚书郎、谒者以及门下省的黄门郎一起执行。

越是重要,三省专员的身份就高。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如拜刘备为左将军,这是朝廷重号将军,就该由三省一起出人,组成一个相对豪华一点的宣诏队伍。

现在这种情况,也只能先行公布,并制作新的左将军金印,等解围后再当面落实。

如果刘备能挡住袁术,坚守到朝廷大军抵达徐州战场……那么战后论功,赵基不介意给刘备、关羽一个亭侯爵位。

按着刘备累积的功勋,也该封侯了。

三省制度内的官员,已经渐渐习惯三省这种理政方式,时间越久,这些人成为三省制度拥护者的概率越大。

完全排除三公的议政权力,这权力不会凭空消失,最终还是回到了三省这里。

现在三省齐聚,吕布的使者秦宜禄不反对的事情,赵基都能快速落实。

拜刘备为左将军,只是一次试水。

紧接着,赵基就对另一个悬而不决的问题动手,问秦宜禄:“大将军对扬州牧接替一事,是何意见?”

秦宜禄看一眼许汜、王楷,就说:“此事省内议论,或以豫章华歆接替,或以中山刘子惠接替,或以侍中子芳公接替。不知大司马是何看法。”

“扬州此前乃系宗藩,自当扶立新的宗藩,如此可安天下士民之心。”

赵基一开口就否决了华歆,又说:“刘子惠曾与我一同战袁绍于常山,虽有盛名于河北,然而他功绩、履历欠缺。不知子芳公意下如何?”

刘艾拱手回答:“急朝廷之所难,人臣之本分也,不敢推辞。”

“嗯,大将军若无异议,就辛苦子芳公前往豫章就任扬州。”

赵基又问:“不知子芳公离任后,可能举荐合适人选接替侍中一职?”

刘艾回答:“朝廷东迁,忠良多已殉国,实难推选合适人选。”

“那缩小范围,宗室中可有勉强任职者?”

赵基又问,只要推上来的接替者是宗室身份,那有助于增加三省的合法性、说服力。

刘艾闻言为难,赵基的根基在西州,西州几乎没有宗室王侯,自然也就很难繁衍出庞大的刘氏宗藩。

想从西州选拔一个受赵基影响、控制的宗室侍中,实在是很有难度。

想来想去,实在是想不到出身较低,名望又高,还方便依附赵基的人。

也不是没有合适的人,只是对方出身太高。

见他为难,赵基就说:“但说无妨。”

“是,原太尉逯乡昭烈侯刘公之子,光禄大夫逯乡侯刘松刘子乔名重海内,可以为继。”

刘艾说罢,众人都抬头观察赵基。

天子东迁时,刘松也出使河北,招抚袁绍。

其父刘宽,是高祖十五世孙,世居弘农,已转为公卿世家。

太尉刘宽的门生故吏更是遍及海内,但雒阳政变以后,刘宽的门生故吏没能凝聚起来,已被压制的不成气候。

赵基略略思索,就说:“子芳公前往扬州撑起东南一隅,前程艰难,临行所举,我自以为是妥当的。门下省诸公意下如何?”

谁敢否决刘宽的儿子?

赵基所问,众人立刻附议,就连走文书程序都快了三分。

秦宜禄独坐一隅,对这个任命也没有异议。

都赞同刘艾接任扬州牧了,再换一个宗室进补侍中之位,占用的又是赵基那里的名额,他连开口议论的心思都没有。

(本章完)

推荐阅读: 神祇风暴 大乾武圣! 从武馆弟子开始百炼成神 从民俗论坛开始,编造镇物 我有点不对劲 纯阳! 人间如狱,我肉身成圣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晦朔光年 遮天之太古圣皇